鋰離子電池正極材料簡介:

目前鋰離子電池正極材料主要可以分為鈷酸鋰 (LiCoO2)、鎳酸鋰 (LiNiO2)、錳酸鋰 (LiMn2O4)、三元材料( LiNiXCoyMnzO2)與磷酸亞鐵鋰 (LiFePO4)等五大系統:

 

1.      LiCoO2  (鈷酸鋰)

LiCoO2為層狀(Layer)結構,1980年首先提出,其具有274 mAh g-1的理論電容量。自1990年Sony公司開發成功後,是目前市售鋰離子電池最廣泛採用的正級材料,此材料於充放電截止電壓4.2及2.7 V,充放電速率0.2 C測試下,實際可用電容約為140 mAh g-1。該材料優點為導電性佳,製程簡單 ; 缺點為金屬鈷為戰略性物質,價格昂貴,亦有環境污染及毒性問題,加上過多的鋰離子於材料嵌入/釋出時會發生六方晶相(Hexagonal)轉變為單斜晶相(Monoclinic),導致晶體上的c軸膨脹約原來的2.6 %,使結構不穩。此外,層狀結構的正極材料,往往會因為充電電壓過高,如超過4.3 V,將使整個結構塌陷,因此,LiCoO2實際可用電容量只有理論值的一半。

 

2.      LiNiO2 (鎳酸鋰)

LiNiO2跟LiCoO2同屬於層狀結構,其電容量高,於充放電4.2至2.5 V間實際可用電容量約為190-210 mAh g-1,且鎳價格較鈷便宜。但由於LiNiO2製備時,三方晶系的LiNiO2容易產生非電活性立方晶系的LiNiO2,特別是當熱處理溫度大於900℃時,LiNiO2將全部以立方晶系形式存在 ; 此外,合成LiNiO2過程中Ni離子價數控制不易,導致材料量產困難度提高,加上LiNiO2材料熱穩定不佳,於200 ℃左右便開始熱分解,比起LiCoO2、LiMn2O4與LiFePO4等材料,其分解溫度是最低的,有安全性的顧慮,所以LiNiO2的實際應用仍受到限制。

 

3.      LiMn2O4 (錳酸鋰)

LiMn2O4為尖晶石結構,因結構上屬於三度空間,允許鋰離子完全地釋出,不像兩度空間之層狀結構,有結構崩塌的問題,所以在過充電時,較LiCoO2與LiNiO2更為安全。此外,LiMn2O4製備簡單,對環境污染小,錳來源豐富而價格便宜,因此LiMn2O4曾經一度被視為下一代鋰離子電池的主流。但LiMn2O4電容量不高,於充放電截止電壓4.0及3.0 V,電流充放電速率為0.2 C條件下,實際可用電容量約只有90-120 mAh g-1,加上高溫時Mn2+易溶於電解質中,深度放電狀態時,會有John-Teller效應,造成材料結構由八面體晶格轉變為四面體,使LiMn2O4電容量衰退。雖然學界或業界紛紛提出改善LiMn2O4電化學性質的方法,諸如材料表面改質與掺雜等技術,但整體而言,仍未能完全解決LiMn2O4電容量衰退的問題。

 

4.      LiNixCoyMnzO2 (三元材料)

二十一世紀初,日本學者Ohzuku及其研究團隊,為了開發具備新穎及更廣泛用途的鋰離子電池正極材料,以具有α-NaFeO2結構形式的化合物為出發點,結合不同的3d過渡金屬元素,經過多次組合嘗試後,於2001年首度發表以固態法成功合成之LiNi1/3Co1/3Mn1/3O2正極材料, 該材料綜合了鈷酸鋰、鎳酸鋰和錳酸鋰三類材料的優點,實際可用電容量150~200 mAh/g, 相比鈷酸鋰, 具有較低的價格,但其應用受到鈷價格的影響,當鈷價格處於高位時,三元材料價格較鈷酸鋰低,具有較強的市場競爭力;但當鈷價格處於低位時,三元材料相較於鈷酸鋰的優勢就大大減小。目前,鈷酸鋰材料存在被三元材料替代的發展大趨勢,  但三元材料為層狀結構, 因此仍存在著安全上的疑慮。

 

5.      LiFePO4 (磷酸亞鐵鋰)

LiFePO4為橄欖石結構,與LiMn2O4同為三度空間結構,此材料於1997年由美國德州大學Padhi及Goodenough學者等人首先提出,其原物料價格低,且不具毒性,擁有更好的熱穩定性,因此是近年來熱門的動力鋰離子正極材料之一,然而其振實密度低 (1.0 g cm-3)、電子導電度低 (10-9-10-10 S cm-1)及鋰離子擴散速率低(10-10-10-11 cm2 s-1),且LiFePO4合成過程中,因Fe2+易氧化成Fe3+,需於惰性或還原氣氛下合成,故合成不易,量產時易有批次穩定性的問題,但本公司以多年的研發經驗,已大幅解決上述各種問題。

搜尋網站

© 倍特利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版權所有。